而且她真不觉得路上会有什么危险,想当初契丹入寇中原大乱的时候,河东地面上不也是安靖如恒么?宜哥处事本就稳重,即便因为年少有些不懂之处,有自己照看着也不会出什么状况。
“照此说来倒是可行……不如这样,三娘你带同宜哥去晋阳祭扫之后,不必回潞州了,可以转往邢州老家,虽然安史之乱以来河北离乱,你阿爹又自幼失怙离乡,郭家祖墓早已找不见,祖居却总还是在的。你们都已经长大,回去看看也好,何况你舅家还在那,也该去看看。”张氏原本就没有强硬反对宜哥愿望的意思,这时候听媳妇女儿帮腔,说得也是道理,于是便自己把宜哥的临时计划完善了一下,郭华郭芝都是郭威原配柴氏生的,宜哥的父亲郭荣其实是柴氏的侄子,邢州尧山县同为郭威和柴氏的家乡,既然三娘和宜哥要出门远赴晋阳,已经是远行了,那还不如再回邢州看看:“这边还要劳烦永德去与杨使相、史令公讨来三娘和宜哥的递马头子,我要修书一封与邺都,让他们派人往邢州、土门一带接一接,这样心中总要踏实一些的。”
张永德自然在旁恭敬接口称是,只道离成行尚有十余日,交代的事情尽可以办得来。
终于得偿所愿,又想到如果自己得以逃出生天,再回来的时候和眼前多人都要天人永隔了,郭炜不禁心中恻然。这时候前世记忆导致自己端着的架子就有些没有意味了,而且思念相处下来亲情多少培养了些,于是郭炜纵体入怀,想着再争取几个:“阿婆真好……阿婆把行程安排得这么妥当,不如让青哥几个也去吧。”
“算了,看他们一副畏畏缩缩的样子,上不得台面,要是他们能有你爹和你这般出息就好了。”本来被宜哥的孝心和恭谨可爱逗得满心欢喜的张氏,看着青哥意哥的表现登时又有些扫兴,然而他们又不是自己亲生,也不好说得太重。
第四章定策()
当郭炜回过神来的时候,郭家的家庭扩大会议已经完成了基本的议程,张永德这趟公差的时间、规模也就限制了所携私人物品的规模与隆重程度,只不过郭炜一点都没听到,当然他也不需要操心太多,现在的他首先要确定一点。
“四姑父,皇上已经定了让使者何时动身么?”
一个十岁的小娃娃操心这种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让张永德深感奇怪,虽然从老婆这里早就听说过这个宜哥早慧。
不过他也没必要怠慢宜哥,长子长孙嘛,再加上早慧,受重视是理所应当的,虽然张永德知道郭荣只是郭威的养子,郭荣的姑姑、郭威的第一个妻子柴氏这个两人间唯一的亲缘纽带已经故去十来年了,可是看看郭威和郭荣的父子关系,以及朝廷封赏中确认的郭荣世子地位,养子还是亲子真的不重要。
因此张永德回答郭炜的这个问题时显得很慎重,完全像是对待一个大人:“好教宜哥知道,此次我不仅是贺生辰使,还兼巡视泽潞地面,却不必去得太早,只需贺寿之后公干,晚点子回来便是。等这边副使与随从装束停当,算算时间也要到十月二十五前后再动身。宜哥可是想给你太叔公送些寿礼?”
“寿礼的事情自有阿婆阿母费心,侄男奉命唯谨就是。”装小孩真没劲,装早熟的小孩更没劲,虽然郭炜已经装了四年了都,可还是经常一边装得起劲一边腹诽个没完:“只是快到冬至了,想起来到东京这几年,每逢清明冬至,家中都只能野祭。四年前路过西京,去给柴家阿婆上坟的时间也不对,侄男便总想着哪时候能有机缘在清明或者冬至的时候去看看太公。”
“哦,宜哥竟是想回一趟晋阳?可是我身负公务,带你到潞州则可,却是无法送你到晋阳的。”
“宜哥儿还有这份孝心?带上一两个家将,我倒是可以护你周全,阿郎在潞州也尽可以等得来。就怕阿母和嫂嫂放心不下。”郭芝颇感有趣地看着郭炜,说话间还随着话语扫了其他三人一眼。
郭炜心说自己怎么会如此没志气,一个人逃跑那只是最低纲领,这次行动策划的最高纲领应该是唆使全家人出动:“全家人都去就好了嘛。”
张氏微笑着摇摇头:“宜哥儿难得孩子气了,怎可能全家人都去,永德此番出使也是有定规的,哪里能够扶老携幼?更莫要说……”
话至此处,张氏微不可觉地叹了一口气,然后看了刘氏一眼,继续说道:“宜哥儿有如此孝心,阿婆阿母都是本该成全的,不过只带家将,没有家中长辈照顾,莫说你阿母了,阿婆也是放心不下。可惜年尾家大事烦,家中主事之人离不得,四娘随永德去潞州,也不好扔下夫君陪你去晋阳,只不知守筠和奉超两个……”
说着话,张氏犹疑不定地看向郭守筠和郭奉超,想着家中能够离开且算是年长的,也就只有他们两人了。
可是看着他们现在一脸畏难情绪、讷讷不言悄悄往后缩的样子,想想他们也未及冠,平日里既不及宜哥聪慧,甚至也不如宜哥老成,
郭威几个子女,郭荣是养子,郭华郭芝都是柴氏所出,青哥意哥则是杨氏生的,张氏只生了现下五岁的小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