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服从命令带队北伐,在河南把奉军打的节节败退,马上就要开始最后的临颖决战了,眼看胜券在握,结果后方出现夏斗寅和许克详叛变的事情,汪总是吓坏了,那是因为汪总没指挥过军队,唐生智对自己的这两个反骨仔手下很清楚,留守大本营的第八军和叶挺师完全可以轻松解决,自己安心解决奉军,完成二次北伐的目标,为东征蒋介石消除北方隐患,才是上策。
唐生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并且全部完成既定目标,北击奉军,占领河南,完成二次北伐目标,第八军和叶挺师击溃夏斗寅,平息叛乱,稳定了武汉政府岌岌可危的局面。
既然说到这里了,就多说几句唐生智,他本来是个湖南军阀,在倒向广州革命政府后,成为北伐先锋,在北伐中实力逐渐扩张,一直看不上蒋介石,反而在北伐和二次北伐的过程中,开始感受到人民战争的威力,毛教员是搞农运的天才,在后方发动大批农民支援北伐军,北伐军打到哪里,农民就将服务提供到哪里,农民送水送饭、运送军火、帮忙侦查、照顾伤员,尤其是二次北伐的时候,许克详叛变后,农会开始对武汉政府军产生强烈的不信任感,各地农民都不帮北伐军运送粮食了,在战役的关键时刻,眼瞅着没几天的存粮了,唐生智急眼了,没粮食还打啥仗?他是明白人,马上让人联系毛教员,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大批粮食就运送到前线了。
可能感受到共产党强大的基层组织动员能力,唐生智在北伐前线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并且做出表态:接受中共的政治领导;支持湖南的所有工农运动;所有部队设立政治部,由中共党员担任;聘请苏联军官担任军事顾问。这种搞法是属于在孙中山联俄联共的基础上再进了一步。
在武汉国民政府分共之后,当时毛教员准备在文家市发动秋收起义,缺少武器,派人联系唐生智,唐生智让弟弟唐生明率领一个连,从汉口专门运送300多支枪和一万多发子弹,送到湖南浏阳,支援毛教员起兵讨蒋。
对唐生智如何评价?我想把毛教员和陈毅元帅的话放出来最有说服力,1950年,毛教员对唐生智说:唐老总,我对你是了解的,是信的过的。你那些部下,就难说了。1962年12月,陈毅对唐生智说:孟潇先生,你够朋友,国民党一级上将,只有你没有和我们红军、解放军打过仗。
话题再转回来,6月15日,武汉召开群众大会,热烈庆祝北伐军胜利回师,然后迅速部署东征讨蒋的军事行动,安排张发奎率领第二集团军沿长江进攻九江,何健率领三十五军进攻安庆,如果没有意外情况,蒋介石极可能遭受毁灭性打击。
可蒋介石并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因为意外出现了,“纯洁的像一张白纸”的冯玉祥又叛变了,蒋介石在徐州和冯玉祥会晤时,祭出孔方兄,瞬间改变了冯玉祥联俄联共的策略,在6月21日,冯通电全国,表示和蒋介石联合,执行反共策略,并且威胁武汉政府,要求立即停止东征讨蒋,否则冯的西北军将南下武汉,戡乱反正。
浓眉大眼貌似忠厚的冯玉祥怎么说叛变就叛变呢?原因也不是太复杂,本来冯玉祥一直呆在西北苦寒之地,是所有军阀里面最穷的,他接近苏俄仅仅是为了获得援助,蒋介石在徐州不但承诺支付冯的军费,还开出一张大的空头支票,表示只要冯站在自己这边,等光复北京之后,整个北方就交给冯玉祥治理,这个饼画的就有点大了,让穷怕了的冯玉祥立马就有了心动的感觉,当机立断,做出决定,当然,理由还是要冠冕堂皇,表示“凡有妨碍北伐者,乃是反革命”,比如唐孟潇,如果胆大妄为,继续东征,破坏北伐,莫怪我老冯翻脸不认人。
事已至此,武汉政府真正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
更糟糕的事情还在逐步发生,在马日事变后,武汉政府的左派领袖们本来就不坚定的意志已经开始松动,在北伐军和冯玉祥在河南会师后,武汉政府领袖们和冯玉祥在郑州开会,会议上大家态度就开始分化,汪总和孙科强烈反蒋,徐谦和顾孟余主张和南京联合,会议结束后,这两个原来“要坚决消灭蒋介石这个反革命”的左派领导,没有回武汉,投奔南京反革命去了。看到风头不对,谭延闿、程潜、朱培德回到自己部队,公开表示接受南京政府领导,树还未倒猢狲已散,宋子文和孙科也相继离开武汉,除了唐生智和中共支持,汪精卫的国民党同伴基本跑光了。
为啥左派大佬们这么快就说话不算数了?还是前文说过“左”“右”的问题,国民党的基本盘在右边,当面临共同的敌人——军阀时,国民党可以和共产党联合起来,一旦涉及阶级斗争时,利益受到损害的国民党右派们,立马就会开始反抗,这种反抗是上层下层全面开花,无人能够阻挡,这些逃跑的武汉政府大佬们,脑袋都很聪明,就是因为看透了这点,感到事情无可挽回,不跑等着挨手下的黑枪吗?
外部的环境如此凶险,但汪精卫的内心更加波涛汹涌,无意中让他得知的两个信息,促使他做出宿命中的决定——分共。
为了充分表达对合作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