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天地书院>女生耽美>近代抗战史> 第107章 守还是不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7章 守还是不守?(1 / 2)

1932年128事变发生以后,国府就已经认识到,如果淞沪再次爆发战争,一旦失守,日陆军肯定沿着京沪铁路、海军沿着长江向南京进攻,那么对策就很明了,需要阻击这两个方向来的日军,陆上修的国防工事就是吴福线和锡澄线;在长江上比较窄的地方,边上用几门炮就可以控制整个江面,这些地方被称为要塞,包括江阴、镇江、江宁等等。

上面提到的两种工事被称为外围防线,如果外围防线被全部突破了,南京自身也要具备防守能力,在南京城外面有一溜小山头,包括牛首山、方山、青龙山、栖霞山等等,这些地方也可以构筑一些阵地。南京城墙高大巍峨,本身就是工事,包括雨花台、孝陵卫、紫金山等等。

上面两段不想看可以直接略过,就是说明一个意思,关于南京防守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日军知道该怎么打,国军知道该怎么防守,双方都很明白,重点是看双方的执行力。

当年定下规划后,国府请来德国顾问,指导修建国防工事,很快老蒋忙着围剿苏区去了,再加上《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很多人的神经就松懈下来了,领导都忙别的事情了,谁还管?很多工事就修了个半拉子,成了烂尾工程。

转眼到了1935年,日本人在华北开始搞事情,推动华北自治,让老蒋提高了警惕,又开始重新重视起抗战工作,1936年2月命令张治中负责淞沪地区国防工事的修建,从结果看,张抗日热情是有的,但官僚作风比较严重,没有实地考察工程质量,导致两条陆地上的防线质量稀烂,属于不合格产品。

1937年813中日在上海大打出手,到了9月份的时候,眼瞅着日军增援部队源源不断,国军由攻转守,老蒋有点慌了,抱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想法,下令各道防线周围的军队巩固阵地。

这就非常官僚主义了,修建军事工事需要大量资源——钢筋水泥和修建工具,中日在淞沪打的不可开交,日军飞机在长三角地区如入无人之境,看见哪里人多就往哪里扔炸弹,咋个修?

何况此时国府已经慌的一b,朝令夕改,有四个师接到指令修建南京外围阵地,其中两个师还没到地方就被调到前线堵缺口了,另外两个师刚刚到达南京外围,又立即被调到其他地方,修筑阵地的事情又泡汤了。

高难度的工程需要精密的统筹能力和高超的执行力,这些只有现代国家文官体系才能完成,还需要充沛的财力支撑,国府是一个披着政府外衣的黑社会组织,再加上穷的心慌,无法应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手忙脚乱非常正常。

日军在杭州湾登陆以后,南京守或者是不守,已经成为国府必须考虑的问题了。

11月中旬的时候,老蒋在南京连续开了三个会,讨论南京防守问题。国军高级将领纷纷表示南京不能守,原因也简单,南京所处的地形,已经决定了这是个易攻难守的地方,就在长江边上,周围也没什么大山,日军很轻松就可以把南京四面合围,到时候想跑都没地方去。

李宗仁建议,宣布南京不设防,避免日寇找到借口屠杀平民,国军全部撤到长江北岸,把南京暂时让给日军也没什么关系,长期抗战,不需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蒋的心腹爱将陈诚也强烈建议不要守,原因与李宗仁一致。

蒋一直在战略方面缺根筋,从来不考虑长远的事情,关于首都防卫的问题,这是重大国策,早就应该形成预案,一旦事到临头,立即启动预案,坚决执行,现在哪怕一个大点的企业,都有各种各样的预案,就是用来应对各种突发重大问题的,手中有方案,心中才能不慌张,凡事等事到临头才考虑,到时候慌的不行,能想出什么好办法?

蒋一直坚持不考虑,不制定预案,他这个国家元首当的不容易,靠阴谋和匪气上位,没有搞过上岗培训,不知道这些规矩也正常。

蒋在考虑别的事情,心中惦记着九国公会,当时列强们正在开会讨论日军侵华问题,蒋觉得列强们都是天使下凡,一定会同情苦难的中国人民,在会上低头不语,正在幻想列强干涉日军的美好画面。

军令部厅长刘斐是个机灵人,看到蒋的表情,觉得领悟到了领导的意图,表示南京是首都嘛,虽然守不住,还是要表示表示的,留点部队做做样子就可以了,摆完造型就扯呼。

老蒋还是低头不语,刘斐没能彻底猜透领导的心思。

这个时候,唐生智跳出来了,这不是胡说,当时唐生智有胃病,开会的时候,他是蹲在凳子上的,蹲一会又跳下来,然后又蹲上去,看上去好像神经有问题。唐大义凌然的表示南京是首都,还有孙中山先生的陵墓,必须要守,还发誓要和南京共存亡,让李宗仁大吃一惊,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唐,表示你特么的果然有病,劳资要离你远点。

老蒋大喜,表示老唐勇挑重担,的确是个好同志,于是在第三次会议上定下来了,由唐生智任南京卫戍司令,负责固守南京。

被留下防守南京的部队注定九死一生,简单介绍下其中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